近年来,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通用技术,一方面能不断渗透至生产、消费、流通等各环节,另一方面又能把通用技术与具体产业领域相结合,并培育出新的技术,因此成为赋能各行各业培育并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原动力”。
作为优质创新资本中心,深圳证券交易所市场活跃着一大批人工智能产业企业,其借助资本市场平台不断做强做大,如今已逐渐成为人工智能产业的中坚力量。初步统计,截至目前,深市约有70家人工智能相关上市公司,市值合计超过1.5万亿元。
那么,相关企业在实践中是如何借力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加速升级的?《证券日报》记者近日深入多家深市人工智能产业企业,了解企业发展“脉络图”,寻觅企业锻造新质生产力“全路径”。
深入生产等各环节
加速与实体经济融合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3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总工程师赵志国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将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
所谓“人工智能+”指的是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一众深市人工智能产业企业,不断将相关技术应用于生产、消费、流通等各环节,推动锻造新质生产力持续走深走实。
例如,在生产领域,广电运通持续深化算力布局,发力IDC承建和服务器业务。围绕“四云两中心”开展自主研发,打造广州政务信创云、公安信创云、国资国企云、AI智算云等专属云服务,并推进新一代高可用云数据中心和算力中心建设。在消费领域,卓胜微逐步完善射频产品线的布局,从2020年至今,公司产品从分立器件到模组逐步丰富,模组产品从接收端模组产品拓展到主集收发模组,与此同时射频模组销售占比也逐年提升。
“公司通过构建关键产品和工艺的智能制造能力,打造集设计、研发、工艺、器件、材料和整合优化等技术于一体的‘智能质造’资源平台。”卓胜微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同时,公司致力于从一个手机射频前端的设计企业走向IDM模式和大客户资源服务型的企业,建立新的客户渠道来反向促进目前的业务模式,形成良性循环。
融入具体产业领域
持续激发新技术产生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具体产业领域相结合,进而衍生出新的技术,更是人工智能产业企业锻造新质生产力的又一重要路径。
正如科大讯飞董办主任常晓明向《证券日报》记者所言,当前,通用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量,已经开始像水和电一样,赋能各个行业,激发了制造模式、生产方式和产业形态的深刻变革。
以大华股份为例,公司持续聚焦城市和企业两大核心业务,坚定AloT、物联数智平台两大技术战略,全面激活以视频为核心的数据要素价值,赋能城市高效治理体系构建与企业数智化转型升级。同时,依托对智慧物联的深入洞察与布局,公司持续探索多领域创新业务。
大华股份相关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公司除了在“人工智能+”技术及业务方向上持续积累外,在“数据要素×”领域也在积极探索。公司围绕自身能力挖掘数据应用,贯穿数据资产化、资源化、商品化全流程,助力释放发展新动力。
追本溯源,不论是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生产、消费、流通等各环节,还是借助相关技术与产业领域深度融合,进而激发新的技术,背后都离不开相关企业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起抓,厚植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例如,汇川技术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汇川技术每年将营业收入的8%至10%用于研发投入。通过长期的高比例研发投入及技术创新,公司不仅掌握了“信息层、控制层、驱动层、执行层、传感层”等各类产品的核心技术,还掌握了工业自动化、电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等行业的应用工艺技术。
诺瓦星云的高研发投入也是其重视研发创新的直接体现。“近年来,公司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均在13%以上。此外,公司还拥有一支具有丰富行业经验和优良教育背景的研发团队。”诺瓦星云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研发人员数量为980名,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为40.99%。
明晰战略部署“施工图”
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展望未来,受访企业均表示,将继续进行全路径探索,赋能行业加速转型升级,不断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主阵地地位。
广电运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加速在算力和数据领域的布局,打开新质生产力的大门,成为产业创新的关键抓手和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
“头部公司应该看向更长远的未来,考虑通过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来创造全新产品和全新服务形态的机会。”常晓明表示,未来既要用人工智能赋能现有产业升级,也要用人工智能来助力教育、医疗等民生刚需,还要用人工智能来提升每个人的能力,最终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科大讯飞将持续以“人工智能+”推动我国自主可控的大模型产业生态蓬勃发展。
诺瓦星云相关负责人则称,随着新型显示产业发展不断升级,诺瓦星云将继续深入贯彻与响应政策要求,围绕新型显示产业发展趋势,聚焦MLED显示系统、核心集成电路和核心检测装备等重点领域,加大研发创新力度,提升企业在新型显示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国家培育新动能、新优势贡献力量。